朱熹(1130年10月18日-1200年4月23日),字元晦,又字仲晦,号晦庵,晚称晦翁,谥文,世称朱文公。祖籍徽州府婺源县(今江西省婺源),出生于南剑州尤溪(今属福建省尤溪县)。宋朝著名的理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、诗人,闽学派的代表人物,儒学集大成者,世尊称为朱子。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,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,受儒教祭祀。 [1] 朱熹是“二程”(程颢、程颐)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,与二程合称“程朱学派”。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、明、清三朝影响很大,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,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。
观书有感,朱夫子朱熹所观乃理与气,天理,人气也,谓之曰“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……”而吾所观者乃朱子书《翰文稿》是也。近观其书有些时日,兴趣使然,追根溯源。朱子早有所耳闻,只知其一,不解其意。然为读其书法,出于认知,随初涉了解。见朱事迹斑斑,与孔子齐名,谓朱子。南宋著名理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诗人、教育家,儒学集大成者之一。纵观历史,他的哲学思想垂直影响自他以来的宋元明清,以天理,人气之学说强调格物致知、动静之幻化,相互为辩正,存天理,灭人欲。承继道统,优入圣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