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熹(1130年10月18日-1200年4月23日),字元晦,又字仲晦,号晦庵,晚称晦翁,谥文,世称朱文公。祖籍徽州府婺源县(今江西省婺源),出生于南剑州尤溪(今属福建省尤溪县)。宋朝著名的理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、诗人,闽学派的代表人物,儒学集大成者,世尊称为朱子。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,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,受儒教祭祀。 [1] 朱熹是“二程”(程颢、程颐)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,与二程合称“程朱学派”。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、明、清三朝影响很大,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,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。
观其成就,为朱子者非凡夫一般人等,浩浩然著书青垂历史,著述甚多,有《四书章句集注》《太极图说解》《通书解说》《周易读本》《楚辞集注》,后人辑有《朱子大全》《朱子集语象》等。其中《四书章句集注》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。如此庞大架构下的理论体系与力正风教及躬行实践的理学思想家,却很少见其书法品貌。今兴得其书法《翰文稿》,慢观细品,真行云流水也!虽为行书,视乎字与字间很少点画连接,但通篇诸行却气韵畅达,至理至气,随气行笔,意不间断。理念至深,神韵自出。自在如风轻云淡,游刃有余似潺潺流水。仙风道骨之境界非常人之如此自在也。韵为核心,意为神行,法为理气。在笔墨点画间尽展风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