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悲鸿(1895年7月19日—1953年9月26日),汉族,原名徐寿康,江苏宜兴县屺亭镇人,中国现代画家、美术教育家。曾留学法国学西画,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,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、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。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。擅长人物、走兽、花鸟,主张现实主义,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,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,作画主张光线、造型,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、骨骼的准确把握,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,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,与张书旗、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“金陵三杰”。所作国画彩墨浑成,尤以奔马享名于世。
一幅徐悲鸿先生1937年作于广西桂林的《风雨鸡鸣图》粤绣“缂丝画”,图中画一只仰首高唱的雄鸡站立在山岩之上,四周风雨如晦,欲近晓天。画的左上角徐悲鸿先生题款:“风雨如晦,鸡鸣不已,既见君子,云胡不喜?悲鸿怀人之作,桂林”。这是引用《诗经》.郑风.风雨.的第三段,诗的意思是:凄风冷雨阴沉沉的天,鸡叫声声盼黎明,见到我的亲人了,怎不叫我喜在心?徐悲鸿先生作画,不论画马、画鸡或其它动物,都有所寄托,有所寓意。在这幅气势雄健,意境深沉的《风雨鸡鸣图》中,先生引用《诗经》作题款其寓意是借画中风雨鸡鸣的形象以发泄胸中的忧愤之情,盼望雄鸡一唱天下白,黑暗过后亲人相聚。悲鸿先生创作的雄鸡形态生动,灵性十足,加之缂丝画的立体效果,使人浮想无边。以物化人真想仰天长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