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徵明(1470年11月28日—1559年3月28日),原名壁(或作璧),字徵明。四十二岁起,以字行,更字徵仲。因先世衡山人,故号“衡山居士”[1] ,世称“文衡山”,汉族,长州(今江苏苏州)人。明代著名画家、书法家、文学家。因官至翰林待诏,私谥贞献先生,故称“文待诏”、“文贞献”。为人谦和而耿介,宁王朱宸濠慕名相聘,托病不赴。正德末年以岁贡生荐试吏部,授翰林待诏。他不事权贵,尤不肯为藩王、中官作画,旋即便致仕归乡。四方人士求诗文书画者,络绎道路。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卒,年九十岁。有《甫田集》。
《漪兰竹石图》以兰竹、山石为题材,并以兰花为主体层层展开。每丛兰花随意点簇,穿插有致,疏散俏丽,各丛兰花有粗有细,有挺有转,有断有续,有收有放,变化多端,各呈姿态,毫无雷同之感,更无败笔多余之处。足见文徵明画兰功力之深厚。全图兰叶之重写,花之淡点,笔势一波三折,加上墨气淋漓,生动地表现了兰花的质感和风韵,清劲飘逸,幽香浮动的特色犹为浓烈。在这幅画中,文徵明更是巧妙地融入了山水画的意境,将怪石、古松、劲草、洲渚陂陀穿插其间,因宜配景,错落有致,合情合理。使整幅图画法度谨严,意态潇洒,其偃卧、疏密、浓淡均合矩矱,使《漪兰竹石图》俨然成了“人格化了的自然”。在长卷中,画面下端是坡石连绵,坡石和平地之间有松树、竹与兰等,松树枝干曲折,枝叶横披,用笔凝重苍辣,以焦墨为苔,根扎于山石青山间。岩石的勾勒浓淡随意皴擦,自然而壮美。在山石和平地上画数竿秀竹,清劲有力,工整而又添潇洒,使之生发了疏影横斜、浓淡相宜的效果。又由于竹和坡石的组合匠心独具、阴阳向背的境界,产生了疏密浓淡,层次井然,丝毫不乱的特色。而画面中飘逸的兰草作为主体,或由石间伸出,或由平地展示,柔和舒展,欲断还连,引人入胜。